近日,一則“滴滴司機因未幫乘客搬行李,而被臨時取消訂單”的新聞引發輿情熱議。當事司機聲稱,4月14日上午,其在駕駛“40公里”到達約定上車點后,經長達“30分鐘”的等待后,期間還因停車問題3次與“保安爭執”,卻被乘客以“沒有幫忙搬行李”為由,在臨上車前被取消訂單,導致空跑一趟。
那么該事件中輿情是如何一步步發酵的呢?據識微商情的輿情傳播分析結果,事件的傳播鏈上共存在四個關鍵節點。
節點一
4月14日晚間,當事司機在短視頻平臺發布“控訴”視頻后,引起同類視頻平臺部分KOL的注意。他們對視頻進行了添加字幕等形式的再編輯,并帶上類似“有些乘客真是大爺”“司機當場暴走”等煽動情緒的標題、文案進行發布,事件開始引起小范圍關注。
節點二
而后在4月15日上午,眾多資訊類自媒體注意到此事后,開始將事件轉載至各大自媒體新聞平臺轉載報道,承接了輿情發酵的第二棒,事件熱度再次攀升。
節點三
4月15日下午,事件開始被“鐵驥視頻”“觀察者網”“頭條新聞”等KOL搬運至社交平臺,出于平臺的強互動性特征,引發大量網友大量討論,輿情熱度驟增。
關注到輿情反響后,當日18:48滴滴官方發布【關于“深圳網約車司機長途接乘客等半小時后被取消訂單”事件情況說明】一文,對此事做出了回應。滴滴方公布的調查情況與當事司機所訴基本相同,并表示乘客支付了21元取消費,費用當時已立即支付并全額給到司機;且考慮到司機空駛較常,已聯系到其本人發放相關補貼。但因收到乘客稱“遭到司機辱罵”的投訴,故對司機師傅進行了不得辱罵乘客、不得擅自散播用戶個人信息的宣教,后續還將對其進行處罰。
節點四
滴滴方的回應使得事件的完整性得以提高,4月16日全網輿情熱度升值峰值并長時間延續。
而輿情熱點也由前期對“司機有沒有必要幫忙拿行李”“乘客有點公主病”“要互相體諒”等對事件本身的討論外,擴散至了“對滴滴回應的評價”“網約車平臺規則優化”等議題。
對此上海市消保委認為:網約車服務標準需要要明確,企業提供的差異化價格應當對應差異化服務。比如專車價格明顯高于快車價格,那么也理應附加搬運行李服務。同時,網約車平臺還應當加強對于網約車司機安全駕駛、文明服務和職業道德的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南方都市報》在《深圳滴滴訂單事件:打工人不易,別把自己當上帝》一文中評論道:即便“顧客是上帝”已成為當下服務業的自律“金句”,也不能成為用戶咄咄逼人的理由。在強調服務和體驗感的同時,更應該多談談服務人員與顧客之間的互相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包容,別讓“顧客就是上帝”變了味兒。
【文章聲明】識微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本網站文章發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部分內容僅是發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不代表發稿人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網站文章、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并發郵件至zhangming@civiw.com,電話:4008299196,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