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近期,部分小額貸款公司以大學校園為目標,通過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進行誘導性營銷,發放針對在校大學生的互聯網消費貸款,引誘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大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權益,引起惡劣的社會影響。
《通知》 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進一步加強消費金融公司、商業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風險管理,明確未經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加大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和幫扶力度;強化網絡輿情監測,合理引導輿情。同時,組織各地部署開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監督檢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3月18日,“中國新聞周刊”、“財經網”等媒體對暫停網貸進校園這一消息進行報道,馬上成為社交媒體、新聞媒體上的熱議話題。
為了滿足越來越高的消費水平,現如今校園信用貸款非常風靡,不需要任何抵押,動動手指就能借到錢。校園貸雖然有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等優點,但也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等問題,學生在不斷膨脹的消費欲望和僥幸心理之下可能陷入“連環貸”的陷阱。校園消費貸款平臺的風控措施差別較大,個別平臺存在學生身份被冒用的風險。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上半年有37%網貸騙局受害者為大學生,約一半遭遇連環詐騙。
圖源新京報,侵刪
此外,部分為學生提供現金借款的平臺難以控制借款流向,可能導致缺乏自制力的學生過度消費,而多數學生自身并無還貸能力,一來影響自己的“信用”,二來可能最后需要家長乃至社會來兜底。此前,曾有一名在校大學生以同學名義貸了數十萬元因債務纏身無力償還跳樓自殺,其中部分當事學生甚至對借款的事毫不知情。
因此贊成者覺得這是一項對大學生好的通知,可以保護大學生,避免超前消費的現象。
該通知出發點是為了遏制校園貸亂象,但在碎片信息傳播中,部分信息缺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誤解,譬如衍生出的相關話題“花唄借唄不得向大學生放款”在社交媒體上就有3.8w條討論,9.4億閱讀量。
據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解釋,花唄、借唄只是產品名稱,它不是背后就是小貸公司。花唄、借唄有很多助貸行為。如果授信主體是銀行或持牌的消費金融機構且做了相關風控調查,這種放貸是可以的。影響較大的是那些本身就不太合規的小貸公司。
遺憾的是相關話題“專家解讀花唄借唄不得向大學生放款”、“花唄借唄不得向大學生放款說法不準確”,總閱讀量約2000萬、討論1500條,顯然被主流輿論已經被失真信息所淹沒。
這就導致了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刀切”的做法,萬一有急事就是需要借錢怎么辦?擔憂某些大學生為了貪高額額度而去非法平臺借貸?不如正規平臺進行限額。在此基調下,網絡上對暫停網貸進校園的態度并不是那么支持,正面情緒僅占39%左右。
除了信息傳播過程出現失真,《通知》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亮出,也導致擁有了銀行或持牌的消費金融機構對于校園貸款的態度更為謹慎和保守。
據界面新聞《【特寫】被花唄“背叛”的年輕人》報道,多位消金行業從業者表示,目前機構普遍不愿意開展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業務。一是迫于輿論壓力,怕“校園貸”會影響公司聲譽;二是因為《通知》規定,向大學生發放貸款需獲取具備還款能力的第二還款來源(父母、監護人或其他管理人等)表示同意其貸款行為并愿意代為還款的書面擔保材料,嚴格把控大學生信貸資質。“對大學生的放款需要經過父母承諾同意的流程,不適合互聯網模式。”
當前有部分銀行有開展針對年滿18周歲在校大學生的信用卡業務。各行客服均表示需要學生及其具備還款能力的第二還款來源(父母、監護人或其他管理人等)本人帶上身份證前往銀行網點進行咨詢辦理。目前多數銀行還是不會開展針對學生群體的信用卡業務,因為學生群體沒有穩定的自主收入來源,容易形成逾期和壞賬。
“新華視點”評論:近年來,一些企業巧立名目、虛假宣傳,誘導大學生過度超前消費,導致部分學生陷入高額貸款陷阱。什么“畢業貸”“顏值貸”“培訓貸”,無論花樣怎么翻新,本質上都是不良“校園貸”。成長的腳步,不能被“青春債”絆倒。針對校園借貸亂象,依法加大治理力度,筑牢監管“防火墻”,切實維護學生合法權益,符合社會和公眾的熱切期待。
花錢一時爽,還錢火葬場。掙脫網貸泥沼及時止損,消費還是要量力而行。
【文章聲明】識微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本網站文章發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部分內容僅是發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不代表發稿人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網站文章、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并發郵件至zhangming@civiw.com,電話:4008299196,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