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形象是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重要的無形資產,在社會活動中,良好形象與信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輿情危機過后,及時采取措施維護和修復自身形象,是危機管理必不可少的環節。
但從實踐來看,不少企事業單位面對危機仍然抱有“熱回應、冷處理”的心理,寄希望于事態緩和后熱度自然冷卻,即便部分機構在輿情中應對得當,但往往忽視后期形象修復的工作,令整體處置不能圓滿閉環,也不利于與社會公眾再度建立信任鏈接。在社會高度“媒介化”的當下,網絡平臺是企業構建形象的主要渠道。小編認為,重大輿情危機過后,企事業單位可以通過以下策略進行輿論形象修復:
一、以實體處置為基礎
網絡輿情是社會的晴雨表,是現實問題的網絡映射。每一起網絡輿情事件背后,都有一個具體社會問題的歸因。離開了有力的實體處置配合,任何輿情應對技巧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實體處置也會反過來影響網絡輿論走向,實體處置效果越好,網絡輿論反映就越好,促成線上線下的良性共振。以線下實體處置實現線上輿論引導的良性聯動,是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實現形象修復的關鍵。
二、以情感共鳴尋認同
全媒體技術背景之下,網絡輿論場進入“后真相時代”,衍生出“立場態度優先于事實邏輯表達”的問題,網民表達模式常常表現為觀點先于事實、情感先于理智。公眾在真相認同維度方面,更大程度上依賴情感同頻共振。因此,在相同場景下,飽含豐富情感的言論表達更容易激發起輿論共鳴,信息傳播也會因為情感共振得以加速。尤其當下的輿論場呈現出更為自由、多元、復雜的特質,這要求涉事主體重視輿論溝通和網民認同的新范式,在進行以形象修復為目標的輿論引導時,注意與公眾情感溝通和交流,并將其作為輿論引導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三、以儀式感增強觀感
輿情事件發生之后,涉事主體在推動解決輿論關注問題的過程中,有必要適時營造一定的儀式感,以加深公眾對企業積極作為的印象。在網絡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網民越來越依賴媒介構建出虛擬環境,在特定輿情事件中,網民通過信息擴散、觀點流動和情感互動,彼此之間產生認同感。因此,當有關該事件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內容被發布后,能夠對參與討論的網絡人群產生強烈心理沖擊,間接彌補其無法近距離、實時參與的缺憾。比如新聞發布會作為與公眾最直接的溝通平臺,具有隆重的儀式感,能將形象修復策略發揮出顯著效用。當企業領導、行業專家等站到臺前時,他們的形象、行為、語氣語調、表達方式都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對于不明真相的公眾來說,就是全面感知事件真相的最佳契機。
四、以正能量淡化輿情
重大輿情事件的背后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避免地造成負面情緒的發酵和累積,攝氏主體可有針對性地部署重點報道,以正面宣傳對沖或淡化輿論的負面情緒。例如通過媒體議程設置,將公眾目光引到對正能量的關注上,使公眾認識到此類事件只是例外情況,讓公眾看到企業日常工作和取得的成果,糾正輿論“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誤解和偏見。
相關推薦:超詳細!輿論的基本概念分析
【文章聲明】識微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本網站文章發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部分內容僅是發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不代表發稿人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網站文章、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并發郵件至zhangming@civiw.com,電話:4008299196,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