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豆瓣崩了”這一話題快速登上了熱搜榜單,單日閱讀量達9億以上;從博文傳播類型來看,網友在話題下討論活躍,占比高達54%。
通常一個應用崩盤后,因生活受到了影響,用戶們會在網上催促程序員抓緊修復,比如前段時間崩壞的“QQ郵箱”——趕著deadline給老師、領導發郵件的網友們急得團團轉,“美團單車崩了”——不少網友哭嚎著因刷不開車而遲到了。但對于豆瓣崩了,網友反應卻大相徑庭,甚至有人拍手叫好到:“崩得好,最好一直崩下去”。
豆瓣小組的負面影響
據話題頁內容,豆瓣的崩壞讓網友最先聯想到的是“豆瓣小組”這一板塊,結合識微統計出的熱詞圖可以看出,多數網友對豆瓣崩了的反應是“又有團隊下場刪帖了?”隨之而生的議論還有對豆瓣小組風氣的抱怨,甚至用“謠言聚集地”、“垃圾場”、“黑子聚集地”等詞語來形容它,并表達了豆瓣能盡快整治這一板塊的期望。
整合參與話題的重點博主后發現,這些大V多為娛樂、八卦博主,正是這類博主的活躍,讓多數網友對豆瓣的首要印象點處在了八卦娛樂上。這類大V多熱衷于將豆瓣小組里有關“扒皮”、“爆料”的資訊進行轉載,帶有窺私感、隱秘性的明星信息很容易吸引網友注意力,營銷號便能從中收割流量,獲得經濟利益。
一旦在豆瓣尋得某個可以“搞事”的話題,一個營銷號發出該信息,其他營銷號也會隨之而上,一個又一個的大V對相同的信息進行發布,聲量逐漸匯集,一條匿名性的消息經這般的“口口相傳”后便具有了所謂的“可靠性”,而謠言也由此得以擴散。謠言會混淆視聽、影響判斷,讓網友對有效信息的甄選也變得困難,故對此不勝其煩。
豆瓣對此也采取過行動,多次封禁過“豆瓣鵝組”等娛樂八卦小組,且每次都獲得了網友的叫好,但因封禁限制并不是永久性,一段時間后,惡性流言又會故態萌發。
豆瓣影視音的正面印象
網友Aiden評論到:“豆瓣有兩個最大的用戶群,一個是全網最喜歡明星八卦的粉絲,一個是全網最討厭明星八卦的文青。”所以在部分網友對豆瓣發出“噓聲”之時,還有豆瓣的另外一部分用戶在為它說話。
除開豆瓣小組外,豆瓣還擁有豆瓣電影、豆瓣音樂、豆瓣讀書、豆瓣同城等板塊,這是豆瓣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它被貼上“文藝”標簽的原因所在。大家可以在這些板塊下對影視作品、書籍、音樂等打分、發布長評、做標記,具有相同喜好的人在此聚集,形成“小圈子”,此種氛圍下更是不乏高質量內容的產出。
豆瓣評分甚至成為評價文藝作品的民間標準,書荒的時候去看看豆瓣TOP書單,追劇前先去豆瓣查下評分再決定看不看。
豆瓣不同板塊特性的區別,拉扯著豆瓣的口碑。在對于豆瓣的網絡情緒上,持中立態度的網友最多,達45%;負面態度其次,占30%;正面態度最低,為25%。可以看出網友對豆瓣的情感態度較為復雜,并未出現大勢的一邊倒傾向。
目前豆瓣日活400萬左右,在日活分別突破4億、3億的抖音、快手面前,確實不太夠看。
豆瓣一直以“用戶價值”為產品概念之首,其創始人阿北(楊勃)曾表示:“最早定義豆瓣的時候,就想它首先是要有用的,從長期看能給人帶來了什么價值,這將決定用戶在兩三年后還用不用你的產品。”
基于這點,豆瓣在發展過程中一直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來發展產品,多板塊共同發力,謀求營造出豆瓣良好的社區生態。
然而當用戶對它的價值尋求逐漸變質,豆瓣社區生態被影響,或隨之產生原有的核心用戶流失的風險,負面的風評也可能影響新用戶的進入。
恰如豆瓣將自己定義為“精神角落”的初心,不少“老豆友”表示自己加入豆瓣的原意,是為了尋求一片安靜的棲身之所。而當最初的“凈土”匯入了“異流”,豆瓣又該如何抉擇?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8299196 郵箱:zhangming [at]civiw.com 負責人:張明)
更多商情熱點請關注:
微信公眾號:識微科技 社交媒體:@識微科技
【文章聲明】識微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本網站文章發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部分內容僅是發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不代表發稿人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網站文章、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并發郵件至zhangming@civiw.com,電話:4008299196,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