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劇情介紹: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意外到訪,神油店老板程勇的平凡人生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從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一躍成為印度仿制藥“格列寧”的獨家代理商。在收獲巨額利潤的同時,他也被白血病患者們稱為“藥神”。隨著警察開始介入此事,程勇怕了,決定金盆洗手。一年后,因為沒錢買藥,呂受益的病情急劇惡化,最終自殺。面對呂受益的死亡,程勇以原價開始再次買藥,希望能幫助更多的白血病患者……
無錫人陸勇是一名企業家,也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許多白血病患者稱他為“藥神”,他就是《我不是藥神》電影的原型。
2002年,34歲的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印度仿制的“格列衛”,經過自身實踐,發現療效與正版藥幾乎一致。隨后他開始將藥推薦給病友并幫助病友“代購”。2014年3月19日,陸勇被取保候審。7月21日,沅江市檢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為罪名,將陸勇公訴至沅江市法院。取保候審期間,為了幫助陸勇,一份有千名病友簽名的求情信被遞交到了法院,希望法院能夠對陸勇免于刑事處罰。
2015年1月27日,湖南沅江市檢察院向法院請求撤回起訴,法院當天對“撤回起訴”做出準許裁定。同年,1月29日,陸勇獲釋。2月27日,沅江市檢察院對陸勇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和“銷售假藥”案做出最終決定,認為其行為不構成犯罪,決定不起訴。
(圖1.3.1)
(表1.3.1)
《我不是藥神》7月5日上映,首日票房就突破3億,遙遙領先于同期的其他電影。而在口碑上,《我不是藥神》擁有100%的大V推薦度和V淘推薦度,淘票票評分9.5,貓眼評分9.7,豆瓣評分一開始就高達9.0,是繼《無間道》之后,時隔16年才出現的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華語電影,可謂票房口碑雙豐收。
(圖2.1)
6月10日至7月10日,全網有關《我不是藥神》的輿情總量共472.86萬條。其中,有90.97%的輿情集中在社交媒體平臺。其次是APP平臺和微信平臺,占比分別為3.44%和2.72%。
(圖2.2)
6月25日,電影官方社交媒體“@電影我不是藥神”發布主題曲“只要平凡”,隨后@張杰、@張碧晨也在社交媒體發文宣傳主題曲,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關電影的輿情量達到一個小高峰。6月30日,電影開始點映,各大影院公眾號相繼發文宣傳,有關電影的輿情量開始上升。7月2日,電影全球首映禮在清華大學舉行,原型人物陸勇、演員劉曉慶、黃曉明等的悉數到場,引發媒體關注。“搜狐網”、“東方頭條”等相繼發表影評并解析了電影背后的醫療現象,有關電影的輿情量達到另外一個高峰。7月6日,“天天快報”發表文章《原型陸勇:不是“藥俠”,只是一名普通患者》,對電影原型“陸勇案”進行解析,隨后各大APP平臺也對此事進行相應報道,引發了網民對電影討論。同時@南派三叔等名人發社交媒體為電影打Call,相關的輿情量達到最高峰。
(表2.3.1)
(表2.3.2)
(圖3.1)
(1)傳播影片和介紹相關背景39%
由于題材的敏感性,《我不是藥神》自開機拍攝以來就備受媒體關注。與之相關的過審問題等成為媒體前期報道的重點。6月11日,“新浪娛樂”發表消息文章《徐崢宣布〈我不是藥神〉過審:相信國家更好更強》稱影片已拿到“龍標”,確定內地過審。該篇消息被“搜狐網”、“騰訊網”等媒體轉發。
而取材于真實事件這一故事背景讓電影主人公原型陸勇在影片上映前就已經成為多家媒體關注和報道的對象。6月21日,“揚子晚報”在報紙及電子報刊中就以標題為“對話‘藥神’”的圖片作為封面,刊發采訪報道《“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曾涉嫌賣“假藥”被抓,千名病友求情》,文章中陸勇對當年的事件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同時在談及電影《我不是藥神》時表示影片可能會對自己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已于相關方進行了溝通。該篇文章隨后被“網易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轉載。7月5日,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映,媒體相繼刊發有關于陸勇的報道,如“南方周末”發表文章《“藥神”原型:幫病友買救命藥,差點要坐牢》、“新京報”發表文章《〈我不是藥神〉原型陸勇:只是個患者,不是“藥俠”》、“澎湃新聞”發表文章《他只想活著,犯了什么罪?》等。
除了對故事原型陸勇的關注,部分媒體還對影片中涉及的抗癌藥“格列寧”及印度“仿制藥”進行了介紹。新華社在其微信平臺發表文章《〈我不是藥神〉刷屏,然而這些你未必都知道》對影片涉及的抗癌藥格列衛和藥品價高的原因進行了解釋,同時,文章中還對印度代購藥品價格為什么便宜進行了科普。隨后該文被“社交媒體”用戶“@人民網”轉載至社交媒體平臺,眾多媒體官微進行了轉載。
(2)聚焦專利藥價高問題22%
在影片結尾,陳勇三年后出獄,而“格列寧”被納入醫保。而在電影之外,像格列衛這樣的專利藥因為知識產權問題和藥企的研發投入難免會價高,眾多媒體也對為何專利藥賣價高和如何降低價格進行了討論。“人民日報評論”7月6日在微信平臺發布的短評《〈我不是藥神〉,藥在哪?》中稱:我國有很多過了專利期的藥品仍然采用原研藥模式來維持原價,這也是一個大家詬病的現象。這與不合理的市場環境、定價模式有關,也與公眾愿用進口藥、不愛用國產藥的用藥習慣有關。我國的創新研發能力、仿制能力較弱,難以與這些專利藥形成競爭,公眾用藥習慣則助推了這一“惡果”。“澎湃新聞”文章《〈我不是藥神〉里的進口抗癌藥會降價嗎?》也對價高的原因進行了探討:一般而言,進口原研藥在專利期過了之后,由于大量廉價國產仿制藥的出現,往往會面臨斷崖式的銷量下跌。這一情況之所以沒有在格列衛上發生,主要原因可能是此前國產仿制藥的藥效不敵原版產品,并且可能出現副作用。此外,“國際金融報”發表文章《我不是藥神大熱背后:專利藥價格高企 牽動“生死門”》、“搜狐網”文章《〈我不是藥神〉看哭了所有人,背后是專利藥和仿制藥的博弈》等都對專利藥價格的問題進行了報道。
(3)關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16%
影片上映后,有關于國家醫療體制改革的話題也成為媒體報道的對象。如7月9日,“聯合早報”在文章《“天價藥”背后法理和情理拉鋸 〈我不是藥神〉凸顯醫改困境》中評論稱:“天價藥”背后法理與情理的拉鋸,是最新中國電影《我不是藥神》的主題,該片上周四在上映以來票房狂賣,讓“中國看病貴”的社會痛點課題再度浮出臺面,也凸顯出中國醫療改革持續面臨的挑戰。除此之外,“澎湃新聞”文章《國家醫保局:推動抗癌藥加快降價 讓群眾用得起好藥》、“浙江在線”文章《現實版〈我不是藥神〉:抗癌藥加快降價 更多抗癌藥將納入醫保藥品目錄》、“南海網”文章《海南39種國家談判藥品入醫保 患者受益有多少?》等則對具體的醫保政策進行了報道。
(4)關注我國醫藥行業現狀及發展問題12%
我國的醫療行業現狀及發展問題也成了部分媒體關注的重點。如“澎湃新聞”在文章《“我不是藥神”熱映后:不走印度式“強仿”,中國該咋辦》中對現今政策下,醫藥產業要如何和政府合作解決問題提出建議:歸根結底,還是要鼓勵中國國內藥企在專利藥方面的研發和生產,除了政府投入一定資金之外,更需要發揮藥企的積極性,鼓勵藥企在新藥技術研究上加大投入和有所突破。該篇文章被“鳳凰網”、“新浪網”等多家媒體轉發報道。
(5)討論國產電影“出路”9%
對于電影《我不是藥神》,人民網贊揚: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好看的電影了!在國產電影難出佳作的大環境下,《我不是藥神》也讓媒體將關注點放在了對國產電影的“出路”問題上。“沸騰”在文章《〈我不是藥神〉:重拾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中評論稱:《我不是藥神》撕開了一道裂縫,從中我們窺見了國產現實主義崛起的鋒芒,也希望國內更多的現實主義力作能夠散發光亮。“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我不是藥神〉,神在哪?》中稱: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也都應該成為文藝的沃土,這樣才能留下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這正是:我不是藥神,你我皆凡人。立足現實路,“國產”方有根。
(6)其他2%
此外,部分媒體從影片中折射的人性光環和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狀態作為切入點,或從電影創作者入手,對影片進行相關報道。如“36氪”文章《〈我不是藥神〉的三個貴人》、“荔枝網”文章《〈我不是藥神〉:“窮病到底有多可怕?”》等。
(圖3.2.1)
電影《我不是藥神》自上映開始便好評不斷,票房更是一路高歌。伴隨著票房的火爆,《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以及電影折射出的現實問題,也隨之成為公眾熱議的焦點。
(1)討論電影背后的現實問題53.8%
“身患重疾靠藥續命”——“藥價太貴買不起”——“走私盜版假藥”是《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劇情主線的基礎前提,也是電影里其他所有沖突矛盾的根源。“看病難”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大頑疾,尤其是在重疾發病率逐漸走高的當下,如何解決重疾與天價藥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亟待解決卻又難以解決的一大問題。“重疾”、“天價藥”、“醫療改革”、“藥企”等詞也成為相關輿論的高頻詞。
A、藥價為何那么貴?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治病家破人亡,不治人亡家還在”,是現今許多重病患者家庭的真實寫照。《我不是藥神》將這種現實的無奈近乎赤裸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除了對高藥價現象進行抨擊和批判,探究重疾“天價藥”產生的原因,成為相關網民言論的主要議題。大部分輿論認為,藥品研發的高成本是藥價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中間商利潤、進口藥稅收高、醫藥行業腐敗等問題也是天價藥的重要推手。代表言論:
“社交媒體”用戶“@客舟聽雨1002644430_erl(”表示:藥品研發成本高昂、原研藥價格昂貴,確是問題(川普也懟藥價高)但不能簡單用“打土豪 分田地”思維解決,要理性分析其價格構成:除研發成本、藥廠利潤之外,政府審批拖延推高成本、稅收高、中間商利潤太高、層級太多、醫藥市場腐敗、醫保制度問題……都是高成本原因,所以需多層面解決。
“社交媒體”用戶“@畫畫的猴子monk”:這根本就沒說出根本問題,我的一個朋友在中國吃這個藥要七萬多,去香港吃就是兩萬多,為啥只有中國這么貴,所有進口高級藥,都是有人壟斷的,就跟汽車的銷售體系一樣,這個有權銷售的人是誰?槍斃一個藥監局長是不夠的。
盡管高藥價成為輿論的一大吐槽點,但對于醫藥生產商,大部分輿論都給予了客觀和肯定的態度。
“社交媒體”用戶“@火火-鸞鳳鳴”在為電影為制造戲劇沖突,無法避免將正版藥商染上“反派”色彩表示擔心的同時評論稱:“正版藥為什么貴?像瑞士諾瓦這樣的醫藥公司研制一種特效藥的投入,常常高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研發工作不僅耗費巨資,也傾注了諸多科研人員的心血,還常常需要面對失敗的風險。如果不能得到足夠的回報,不能保證醫藥公司和研發人員的利益,未來哪里還會有更多特效藥的面世和迭代?”
“社交媒體”用戶“@來碗二米飯”表示:“這事不能完全怪諾華公司,說到底還是之前的醫保不能報銷,醫保報銷比例低,讓很多患病的人負擔不起。如果沒有這個藥,這些人該怎么辦?諾華公司投入了巨大的費用,用于藥品研發,請世界出名的科學家去研制藥物,公司不是慈善機構,也要賺錢還要繼續研究其他藥物。”
B、高仿藥,對還是錯?
本部電影里帶給公眾的另一大爭議點來自高仿藥的買賣行為。于法,正規藥企花費巨額成本研發出高效藥,其通過制定高價來回收成本和盈利本無可厚非,同時,法律有義務也有責任保護其知識產權,以此激勵更多高風險研發行為的產生,所以,法律必須制止高仿藥的生產和銷售;但于情,高昂的藥價非普通家庭所能承受。面對有藥能活命,沒藥只能死的現實,高仿藥無疑是救命藥。《我不是藥神》作為現象級的影片,將法律和生命之間的倫理困境呈現在公眾面前,成功引發了輿論對此議題的熱議。與此同時,此部電影的原型“陸勇案”也被網民重新提及。代表言論:
“社交媒體”用戶“@戰爭史研究WHS”表示:“提前看了《我不是藥神》點映,感覺很復雜。前幾天聊印度仿制藥的時候說過,一款成功的藥,要cover掉好幾種不成功的藥的研制成本。第二粒藥的成本是0.05美元,第一粒的成本是5億美元。但是另一方面,患者的生存權也必須考慮。個人看法,如果是為了治病而去印度治療+服藥,在倫理和道德上不成問題;從印度往國內幫人帶藥,如果不是為了盈利,我要是公檢法的話也會網開一面。(這片子的原型是無錫陸勇案,一邊看一邊用手機查了下,陸勇案的結果是檢方撤訴,白血病藥物納入醫保。相比于電影里的結尾,現實中的結局要好得多)”。
“社交媒體”用戶“@黃中魚”評論稱:“生命與知識產權的保護,誰重誰輕,這真是世界性難題,這兩者之間一定要有一個制衡點,那就是國家如何調控,保住貧窮老百姓生命的同時,也要保護知識產權,那就國家多出錢吧。”
7月6日,湖南省人民檢察院官方社交媒體“@湖南檢查”發布博文重新公布了對“陸勇案”的相關判決。此篇博文一經發出便受到了“@頭條新聞”、“@藥俠陸勇”等社交媒體大V的轉發,形成了多個傳播高峰,其傳播長尾效應也較為明顯,7月8日后仍有少量博文互動行為。
(該博文傳播13684次,影響1.07億人 數據來源:識微口碑)
“社交媒體”用戶“@淡淡飄幽香”表示:“最期待《我不是藥神》,對這種戳心的現實向題材沒有免疫,以前就聽說過陸勇,通過他我知道了印度仿制藥!看過他的新聞,我覺得如果真能拍出來,應該更傳奇!期待看到一個非常自私不堪的人如何被感召,將良心當中那微弱的一點點善意,逐漸放大并完成自我救贖!”
C、出路在哪?
電影里以“呂受益”為代表的重病患者面臨的有病卻買不起藥的囧境,歸根結底是藥價與病患購買力之間的鴻溝。要解決看不起病的問題,最終需要消除這兩者之間的天然鴻溝。
部分輿論認為,要真正解決重病患者看不起病、買不起藥的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醫保制度和系統。“社交媒體”用戶“@23動次32噠次”感嘆道:“我是一個買過高價腫瘤藥,也買過印度仿制藥的人。所有的感慨最終都自我消化,面對國家面對政府,面對法律,感慨再多都毫無意義。只希望,靶向腫瘤藥都能加入醫保,只希望所有的藥商都能像程勇一樣覺醒。”
“社交媒體”用戶“@李青大夫”發文認為“窮病”需要醫保治:“看不起病了,就怪醫、藥收費高,然后想盡各種手段讓醫方降價。結果是,傷了醫藥,也降低了質量,最終損害的還是醫患雙方。人們為什么不去追求一個完善的醫保制度呢?‘窮病’需要醫保治!所以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廉價的醫療,只有有待完善的醫保。”
“社交媒體”用戶“@宋鴻兵”發表博文對為何中央不以統一部門與藥企巨頭議價等現象提出疑問,隨后,在該篇博文的評論中提出應該限制藥商的合理利潤:“原藥廠的專利權需要保護,人命更需要保護,我覺得應該以原藥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為基準,保護其研發成本+合理利潤(如50%甚至更高),一旦進口量超過合理利潤,即宣布終止專利保護,允許高仿或進口高仿,相信這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基本人權。這涉及Wto框架,但制造巨頭制定的不合理規則必須改革。”
(2)評論電影本身46.2%
(圖3.2.2)
A、這是一部走心的電影
從6月點映開始,電影《我不是藥神》便好評不斷,口碑一路飄紅,在豆瓣獲得9分的高分。對于這部電影,不論是普通網民還是社交媒體大V,好評率都達到了99%以上。大部分輿論認為本部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現實主義的涅槃,也意味著在資本運作盛產爛片的當下,中國電影自身的救贖和覺醒。
為影片打Call的代表言論:
“社交媒體”用戶“@韓寒”發表觀后感稱:“今天看了一部了不起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可以說,這是最近幾年罕見的國產好電影。我們看了很多喜劇鬧劇,很多都市愛情,很多魔幻鬼怪,很多故弄玄虛,但是我們的現實主義題材在哪里呢?我們身邊的世界,是否都沐浴在陽光之下,笑著入睡,笑著起床,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嗎?而那些窮苦,困頓,疾病,卑微,那些社會矛盾,沖突不公,無解之癥,無妄之災,都在哪里呢?對于現實主義的作品,更難得在于《我不是藥神》這類電影也許還可以推動現實的進步。它不光光是選材的勝利,更是電影本身的勝利。無論是寧浩、徐崢的整體監制,導演文牧野的把控水準,徐崢和其他幾位主演的表演發揮,都屬一流。就算拋去社會意義,這也是一部節奏優秀,悲喜交加,演員出彩,聲畫懼佳的電影。”
“社交媒體”用戶“@The-Worst-Taste”表示:“幾年來看著中國腦殘粉的涌現并且無條件的為他們偶像的爛片買單,看到從演員到投資方眼中只有利益而不想提高電影質量時,我一直覺得國人是不配看好片的。《我不是藥神》讓我看到了希望,但愿它代表的是中國好電影時代的開端。”
“社交媒體”用戶“@天涯流水人不在81551”表示:“我不是藥神真的炒雞炒雞(超級)好看,中國電影質量提升大家有目共睹,自己一個人看哭了好久真的難以平復內心的那種傷心。”
B、值得敬佩的演員
(圖3.2.3)
隨著電影的熱映,影片的主創人員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不是藥神》的爆紅,讓徐崢和寧浩口碑爆棚,同時也讓王傳君、譚卓、周一圍等演員獲得了公眾的高度認可。
作為監制和主要演員,徐崢成為了輿論熱議的焦點,同時也讓“山爭哥哥”一詞成為社交媒體熱詞。這一時期與其相關的網民言論主要圍繞為電影宣傳的主題展開。
在影片中出色詮釋白血病人呂受益一角的演員王傳君受到了輿論的一致好評。除了高度肯定他的演技外,王傳君為戲付出的盡職精神也受到輿論的稱贊。同時,王傳君此前拒拍影版《愛情公寓》以及對《愛情公寓》的評價也成為了網民討論的熱點。
盡管飾演配角,但演員周一圍的光環卻沒有被兩位實力派主角所掩蓋,其演技受到公眾的一致肯定,除了討論周一圍角色的心路歷程和特點外,其在影片里接主演徐崢出獄的片斷,更是被輿論所津津樂道。
C、藥商是否被黑化
在一片好評聲中,影片有關藥商的設定成為輿論的一爭議點。部分輿論質疑影片為了突顯生命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倫理困境,將正規藥商推到道德的對立面存在偏差,也可能會引起價值觀上的誤導。但有輿論指出這種設定是為了劇情發展的需要,而有輿論認為影片并沒有刻意黑化正規藥商。針對輿論的爭議,影片方回應稱并沒有將藥商設定為反派,“每個角色都是在自己立場上做著正確的事”。代表言論:
“社交媒體”用戶“@孔府小魚”表示該片豆瓣評分9分有點過高,并指出片子的不足:“片子絕對是有不足的,比如看單面的問題,把藥商推向道德對立面,但也只能說在當下的制度下,電影沒太多機會深究于此,又或許再深究的話,影片的結構就收不住了,就變得無力起來,導演看自己功力來說,不能冒這個險。”
“社交媒體”用戶“@王志安”7月6日發文對影片對藥商的設定提出質疑,影片的邏輯存在問題:“一部好的電影,應該揭示這種深刻的倫理困境,但是,《我不是藥神》最終,卻將這種困境選擇變成了一種道德控訴。藥廠無良,只想著賺昧心錢,將藥品的價格定的那么高,毫不在意患者的生和死。而販賣非法藥物的販子,卻變成了救助病患的英雄。其實這個邏輯只要認真想一樣就是那么的荒謬,到底是誰真正在救治患者?是非法的藥販么?不,而是導演眼中沒有良心和人性的的藥廠,是他們花費了數十億美金研發出來了第一個靶向藥物,拯救了千千萬萬的白血病患者。”
電影《我不是藥神》拍攝前,劇組在社交媒體平臺就開設了賬號“@電影我不是藥神”,有關于電影拍攝進展及相關情況都通過官微發布,成為影片社交媒體推廣的主要信息源。影片上映前,電影的幾位主創及演員也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為電影宣傳造勢,作為影片監制兼主演的徐崢,演員周一圍、王傳君等都在社交媒體平臺轉發預告片或電影海報,同時與其他演員或導演進行社交媒體互動,擴大聲勢和影響力。影片的前期宣傳主要集中在6月份,劇組不僅制作了主題海報,徐崢、章宇、譚卓、王傳君四位主演還共同演唱了宣傳曲《生如夏花》,同時發出歌曲MV。黃渤、劉濤等明星發博支持,大V、達人等轉發評論參與,影片熱度持續上升。6月25日,“@張杰”、“@張碧晨”發布電影主題曲《只要平凡》,同時在博文中附上QQ、酷狗、酷我三大音樂平臺主題曲鏈接,兩條博文轉發量均超一萬次。影片上映前一天,各大電影社交媒體賬號發起社交媒體抽獎,“@萬達電影生活”發起#徐崢#超話簽到贏影票的活動,以支持電影《我不是藥神》,約15萬網民參與了此活動,影響力甚廣。而“@韓寒”的一篇社交媒體影評將影片上映前的社交媒體話題熱度推至頂峰。
7月5日零點,《我不是藥神》在全國影院正式上映。當天“@三感故事”發布徐崢出演的《我不是藥神》合作篇《烏云背后》,被眾多大V和網友轉載。而在社交媒體話題上,#周一圍靠車#在當日熱搜榜排名前十,“@毒舌電影”、“@王志坤1988”、“@顏值”等發布帶有電影截圖的博文,眾多社交媒體網友評論留言:“想要周一圍接我出獄”,電影熱度進一步上升。7月9日,官微發布有關于電影的拍攝花絮視頻,主演徐崢、周一圍、王傳君、章宇、譚卓等轉發評論,網民也紛紛參與轉發同時對電影表達自己的看法。
(圖4.2.1.1)
2017年3月15日,《我不是藥神》正式開機,開機前電影方便注冊了官方社交媒體“@電影我不是藥神”,并陸續發布電影相關信息。2017年6月,《我不是藥神》召開關機發布會,官微也跟進宣傳,公開了發布會的相關亮點。2018年4月9日,銷聲匿跡9個月的官微宣布電影定檔。此后,《我不是藥神》進入正式宣傳期,官微發文量呈上升趨勢。這一時段官微的發文量是拍攝期的10倍。宣傳期間,官微不斷跟進宣傳發布會、校園路演、點映等相關活動,并發布電影相關預告、花絮、海報等。
(該博文傳播40095次,影響1.85億人 數據來源:識微口碑)
5月28日,官微發布了一條有關《我不是藥神》“集結版”預告的博文,得到“@陳赫”、“@馮小剛”、“@鄭愷”等大V的轉發。基于明星的粉絲基礎,該博文傳播層級高達120層,長尾效應明顯,當天達到傳播頂峰之后,5月30日再次到達一個小高峰。此后傳播量雖有所下降,但直至7月13日仍有相關傳播行為。
(該博文傳播29970次,影響6261.73萬人 數據來源:識微口碑)
預熱宣傳除了舉行路演、發布會、點映等活動外,電影歌曲的發布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不是藥神》一共發布了3首歌曲,分別是插曲《藥神之歌》、宣傳主題曲《生如夏花》MV和主題曲《只要平凡》。其中,6月16日,“@電影我不是藥神”關于宣傳主題曲《生如夏花》的博文傳播層級達13層,得到“@張碧晨”、“@徐崢”、“@劉濤tamia”等大V的轉發。
(圖4.2.2.1)
(圖4.2.2.2)
電影宣傳往往離不開主創團隊的支持。在《我不是藥神》的宣傳過程中也少不了主創們的身影,從電影開機之時,主創們就加入了電影宣傳。截至7月10日,主創發布的相關博文共243條,互動數超過90萬次,影響了上億人次。其中,發文量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文牧野、譚卓和徐崢。另外,《我不是藥神》主創發布的相關博文類型以轉發為主,占73%,原創類博文占27%。
(表4.2.2.1)
前三博文傳播情況:
通過分析發現,這3條博文的轉發人群多為其粉絲或電影其他相關人員,傳播層級均在3-4層之間且傳播長尾效應明顯,7月13日,3條博文引發的傳播互動行為仍然持續。
明星、大V、達人等為電影打Call做宣傳是社交媒體平臺電影推廣的一大主要方式,借助于明星的粉絲效應以及社交媒體平臺裂變式傳播的特點,這些意見領袖的言論和觀點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迅速傳播,并且收獲眾多支持者。《我不是藥神》在社交媒體推廣上,除了有黃渤、韓寒等明星用戶,豆瓣、萬達等企業社交媒體賬號也紛紛參與,各大自媒體大V也是積極發博表達觀點。
上圖為與電影《我不是藥神》相關的博主圈,總共有4層。其中與電影《我不是藥神》互動度最高的是“@新浪電影”。“@張碧晨”、“@小陶虹”等明星用戶位于第一圈層。而在外圍圈層中,“@智族GQ”、“@梨視頻”等大V號均參與了電影的相關社交媒體互動。
7月4日,“社交媒體”用戶“@韓寒”發表影評,該篇博文傳播層級達5層,但基于韓寒的名人效應,每一層傳播圈的人數眾多。該篇博文在晚間21時發出后一分鐘內就得到了2087次傳播,隨后社交媒體大V“@徐崢”和“@思想聚焦”在轉發后又各自形成傳播圈,進一步擴大影響范圍。
(該博文傳播54889次 影響9636.76萬人 數據來源:識微口碑)
而除了韓寒等明星用戶,許多知名電影博主以及自媒體大V用戶也發表博文對電影打Call支持,如@毒舌電影、@次等水貨等。相關大V言論如下:
(圖5.1)
從圖中可知,《我不是藥神》關注人群主要為普通網民,占比高達86.5%。電影的制作精良以及故事所涉及關于我國醫療體制的社會問題,引發了網友的關注與熱議;名人與達人紛紛發文為電影打Call,進一步帶動了相關話題的熱度。
(圖5.2)
在有關《我不是藥神》的討論中,有13.0%的網民通過網絡發布原帖表達觀點,內容多為對電影內容的討論和觀后感;27.5%的網民對大V或者名人發表的相關博文進行評論;剩下一半以上網民主要是轉發相關消息,擴大話題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占比高達59.5%。
(圖5.3)
從上圖可以看出,北京地區的網民對“電影《我不是藥神》”關注度最高,其次是廣東。北京區域經濟發達,同時北京也是我國的政治中心,電影中涉及醫藥體制改革,故北京網民對此事關注度最高。廣東江蘇區域經濟發達,網民數量眾多,因此也較為關注此次事件。
(圖5.4.1)
根據百度指數顯示,6月份在百度中輸入關鍵詞“我不是藥神”進行搜索查找用戶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0-49歲。其中,30-39歲所占比例最高,高達45%,其次是40-49歲這一年齡階段的用戶,所占比例為34%。
(圖5.4.2)
6月份在百度中輸入關鍵詞“我不是藥神”進行搜索查找的用戶中,57%為男性用戶,43%為女性用戶,相較而言,男性用戶對電影《我不是藥神》的關注度略高于女性用戶。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侵權內容。電話:4008299196 郵箱:zhangming@civiw.com 負責人:張明)
【文章聲明】識微科技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本網站文章發布目的在于分享輿情知識。部分內容僅是發稿人為完善客觀信息整理參考,不代表發稿人的觀點。未經許可,不得復制、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網站的內容。如發現本網站文章、圖片等存在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并發郵件至zhangming@civiw.com,電話:4008299196,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或處理相關內容。